top of page

中低GPA,轉CS憑藉什麼秘籍可以進入CMU?

Mr. L 政大資管 3.2/4.0 T98 G323 
 
Admission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MS in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S in Analytics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顧問的話:

似乎英萊已經和低GPA, 轉CS 這些關鍵字結下不解之緣了。翻開我們過往的申請榜單,不乏這樣的亮眼之筆,有時候還會綁定 "二碩 "這種更為頭疼的condition。但是,相信我們,你們看到的成功案例絕對是少數,大多數是被我們勸退的,或者暫時性勸退。

 

為什麼說我們會鼓勵學生不用執著於應屆申請的無縫接軌去唸研究所。為什麼我們認為工作經驗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尤其重要?大多數想要出國唸書的同學們,各位的出國的動機是什麼呢?想要進修取得更高學歷?想要轉換跑道? 還是想要抹去大學時不夠出彩的GPA? 總歸來說,相信大家冀求的不外乎就是那所謂的second chance。

L同學是考完托福與GRE後來諮詢的,我發現提前準備考完試的同學,真的在申請過程之中會少了一大壓力,更能專注於眼前文件的討論,寫作內容常常也是需要時間的醞釀的。L同學本身的大學背景,他自己認為很普通,與純資工畢業生相比,很多東西他並沒有太熟悉。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多年的工作經驗,對於業界的許多操作上,他是有觀察的。而也是因為多了這幾年的積累,他能夠用更成熟的視角表達出心中的概念。

一開始,L同學也真的是碰到寫作困難,但是他很健談而且也有時間(再次強調提前準備的重要性);所以說他的SOP內容是用聊天聊出來的一點也不為過。透過不少我問你答,其實雛形就出現了。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努力把雛型轉變成文字,思緒統整出來。

有別於現今CS申請大家普遍海投的策略,他反其道而行,選擇的學校只有四所。在疫情增加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只申請四所也是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假如L同學今天是個剛畢業初入社會的新鮮人,或許他的申請過程就不會如此如此順暢。他或許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摸索當下的趨勢,去思考自己的未來,去挑選學校,或許他還需要花半年的時間不斷地準備留學考試。而L同學有了數年的工作經驗,儘管不是在科技業,但是也給了他足夠的養分挑戰研究所,恭喜他錄取自己的第一志願!

 

試問其他轉CS的挑戰者,你們在跳入這個紅海之前做出了哪些努力? 以這些內功修為為前提,才能在英萊顧問的點撥下才能站上華山論劍的頂峰。

Image by ThisisEngineering RAEng

學生心得:
 

選擇顧問

 

我認為選擇顧問是很正確的操作。顧問可以幫你解決很多問題,例如SOP撰寫、選校、文件準備,由於顧問相對是比較有經驗的角色,已經幫忙不同學生申請了許多學校,理解學校的程度會比學生自己翻找學校還高出許多,這樣一來就可以節省滿多時間在於找學校方面,類似交給專業的來,也可以有效的分工,他們找學校,你專心撰寫SOP。當然也可以透過全部自己摸索,可能會是一樣的結果,過程比較費時間功夫,但可以從中瞭解到更多有關申請的經驗。我自己是把省下來的空閒時間去多認識點校友,花點時間去了解美國的生活,交交美國朋友,練練英文,或是再花點時間為未來課業做準備,也可以聽些學校講座、上刷題課,做一些只有自己可以幫助自己的事,我認為這樣可以將時間的效益最大化。

 

Workshop

 

英萊舉辦的寫作課程可以幫助對 SOP 的理解,目的在於教台灣學生如何寫出美式的申請SOP,台灣教育作文的寫作方式不適用於英文寫作,如果單純自己寫的話,容易讓學校的審核人員不理解,而像流水帳似的,其實這時候在 TOEFL 和 GRE 練到的寫作技巧也會有幫助。對於 SOP 不該是復述履歷的道理,也是上完課才理解。寫作是客製化也是我很推薦的地方,不像仿間就來回改個幾次,我跟 Kevin 大概在 SOP 和 Resume 上的往來修改大概各超過 7 次,這其中還不包含我針對較好的學校,又再重新調整文章編排,每一次的修改都是為了更接近學校所想要的樣子。

 

 

寫作策略

 

寫作時如果不知道該怎麼起頭,不妨先看看未來的職位,查看未來一些公司的職位工作內容,例如我是想當 SDE,那就看看 FAANG 這些公司的職位內容需要什麼,那也可以聯繫想去的學校校友,除了擴展人脈之外還可以問問課程,學校的環境、師資等,我自己也有向一些人拿課堂講義,基本上校友人都滿好,而且我自己的態度是,如果十個校友有一個我拿到資源那就是有效報酬,不需要覺得害怕被拒絕,可能跟之後找實習、工作會是一樣,我一定會被拒絕幾百次,那失敗是正常的,何必害怕,我自己還有請一些已經歸國的學長姐吃飯,聊聊經驗,當然有時不一定有用,但也是可以多認識一些人脈。我的寫法是以時間軸的概念,將過去所做所學串成 30%的篇數,再來描述未來我想達到的目標,這樣約莫佔比 40%,最後花費 25% 的篇幅描述學校的優點,以及學校與我的目標的連結,其他也有稍微闡述到短期目標以及長期目標,當然每個人的寫法都各有不同,我的寫法不一定適合你,實際上應該跟顧問討論完再寫才是較好的選擇。

 

 

時間軸

 

我在約莫八月就與 Kevin 談好簽約,9/15送出第一波申請,主要以春季班申請為主,後來再花兩個月將第二波秋季班申請送出。由於我是全職申請,基本上簽約完後,我幾乎每天去找 Kevin 報到,在那個環境下即使寫不出來,就逼自己坐著或是跟與他討論想法,在問題與問題之間不但他對你的瞭解會更深,可以幫助我理出我的歷史背景,我自己也更了解我對未來想做的事情是什麼,而辦公室裡的其他顧問其實也會幫忙我,如同簽一份約,獲得三倍的幫助。

 

 

選校

選校的部分,其實我總共只投了 4 間學校共 4 個科系,最後上了 3 個科系。Kevin 起初幫助我看很多學校,但我是工作導向,西岸本來就是科技重鎮,加上我選系不選校,所以我只投西岸學校,其他就完全不考慮,另一個點是,我也不打算為了好學校,犧牲生活品質,我聽很多朋友到了鳥不生蛋的地方,每天都只能認真唸書是不錯,但就少了些生活體驗。

 

感謝 Kevin,感謝英萊。

 

最後,我在 2022 Spring 會前往北加就讀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 Software Engineering,正在準備出國的學弟妹或是朋友們,有任何問題,我都非常樂意給點意見或是講述我親身的經驗。我自己認為我適應美國的生活良好,如果對美國生活有興趣的,我也很樂意分享。自信是出國留學的第一步,為自己所做過的事情而驕傲,這點是絕大多數亞洲教育沒有教會我們的,來美國,給自己信心也為自己驕傲。

bottom of page